从香港到内蒙,尔冬升在六年后迎来蜕变
海的尽头是草原
In Search of Lost Time
导演: 尔冬升
编剧: 商羊 / 史零 / 尔冬升 / 李苗
主演: 陈宝国 / 马苏 / 阿云嘎 / 王锵 / 艾米
类型: 剧情
制片国家/地区: 中国大陆
语言: 汉语普通话 / 蒙语
上映日期: 2022-09-09(中国大陆) / 2022-08-13(北京国际电影节)
片长: 124分钟
距离尔冬升上一次以电影导演身份亮相,已经过去了六年之久。蛰伏多年后,新作《海的尽头是草原》终于姗姗来迟,将在9月9日全国上映,挤进中秋档。《海的尽头是草原》作为今年北影节的开幕片,开票当天就秒售罄,首映日影厅外也被粉丝围得水泄不通,尔冬升这位全能才子的魅力依然不减当年 。看完电影才知道,尔冬升是在借这个草原故事,讲述自己的漫漫电影路。
《海的尽头是草原》剧照
香港-上海-内蒙
尔冬升香港演艺世家出身,从小成长于香港影视圈,中学毕业就签约邵氏做起演员,出道不久便凭借楚原导演的《三少爷的剑》名声大燥,成为当红小生。但做明星对于尔冬升来说,始终是个被动的职业,导演才是真正掌控自己人生的方向。事实也证明,尔冬升拥有导演的天赋,作为导演的长片首作《癫佬正传》金像奖金马奖双双入围,如今在豆瓣依然有着8.6的高分。这部电影也奠定了尔冬升电影的风格。对于社会底层的关注,以及喜爱调查研究的行事风格,让尔冬升扎进了现实题材电影中。
《癫佬正传》由社工视角窥探患有精神病的流浪汉群体,《忘不了》则将镜头对准了小把小巴司机,《新不了情》里的庙街烟火气也让人印象深刻,现实题材已成为尔冬升在香港影视圈的招牌。而北上后的《我是路人甲》则是一次回望,朝向过去在港片环境中,那个更具人文关怀的自己。也是从这时开始,在经历了多部商业片洗礼后的尔冬升,开始尝试在内地继续自己的现实题材之路。在内地摸爬滚打六年后,《海的尽头是草原》让我们看到尔冬升终于抛开过去的束缚,在新的尝试中放开手脚。
《癫佬正传》剧照
《海的尽头是草原》根据“三千孤儿入内蒙”的真实事件改编,上世纪五十年代末,新中国遭遇严重自然灾害,长三角地区受灾人民涌入各大城市,受灾严重的南方也有很多父母被迫将孩子送到保育院。随着灾害的不断恶化,保育院接受的孩子也在不断增加,大量孩子成了孤儿,而且面临着营养不良的艰难局面。这时内蒙古自治区的牧民们伸出援手,不仅承担了大量物资援助,而且牧民们张开了辽阔的怀抱。本着“接一个,活一个,壮一个”的原则,将近3000名孤儿接到了大草原上,由当地牧民收养,这才度过了这场危机。
影片以老年杜思瀚(陈宝国 饰)的视角出发,以深入草原寻找妹妹杜思珩为契机,在寻找与闪回的交替中,引出了一段横跨两个时代的往事。我们在跟随着与尔冬升年龄相仿的陈宝国开启寻亲之路,这段路途同时也是尔冬升自己的寻根之旅。尔冬升在采访时经常提到自己在拍摄一部电影前,会做大量的资料搜寻和走访,而片中的杜思瀚在寻亲过程中的拍照留念、走访交流便是在做着尔冬升的工作。从拥挤的香港(上海)到一望无际的草原,尔冬升与杜思瀚正在以一个外来者的视角接近历史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,杜思瀚是尔冬升的眼,作为尔导探寻祖国的工作。
《海的尽头是草原》剧照
而妹妹杜思珩的角色则成为了尔冬升的心,一再复述着尔导的心路历程。年幼的杜思珩从上海来到草原,始终没能放下上海的“乡愁”,一块随身携带的毛巾成了搭载家乡的唯一寄托,直到一次意外发生后才终于决心扎根草原。杜思珩对于草原从陌生到熟悉,最后扎根的过程,似乎也承载着尔冬升的情感变化。
尔冬升是最早一批北上的香港导演,在《我是路人甲》中,虽然讲述的是横漂的故事,但环境依然是尔冬升熟悉的片场,而到了翻拍自己成名作的《三少爷的剑》,他同样在回望着自己的过去。和杜思珩身处内蒙却眼望上海的心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,或许这也是尔冬升可以将杜思珩此时纠结的内心活动拍好的原因。到了《海的尽头是草原》的尔冬升,对于内地的影视环境早已烂熟于心,近年来做起制片人一心扶持年轻导演,香港的“乡愁”在慢慢消散。就像影片中的杜思珩,经历了无数次内心挣扎后终究迎来了归属。
《海的尽头是草原》幕后照
主旋律电影的新方向
电影生涯中,尔冬升演员、导演、制片人多种身份都有做出成绩,《海的尽头是草原》同样展现出了他多年来的积累。牧民们在学校领养孩子一场戏,便足以可见尔冬升作为导演的调度功力,多人物多事件在尔导的操控下井井有条,有主有次,景深运用也恰到好处,最难“调度”的孩子们也不在话下。而片中新老演员的混搭也没有瑕疵可言,陈宝国、马苏、阿云嘎、王锵都在片中找到了最佳的状态。
尔冬升在导戏之余,甚至拍起vlog做自己的监制。在B站持续更新的片场日记,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成熟的导演是如何掌控全局的,最初堪景的选择、与不同类型演员的沟通、突发情况的应变、片场新思路的探索……仿佛一堂免费的导演实操网课。对于尔冬升的印象,你或许也能就此改观,技法纯熟的同时,他同样与时俱进,正如他当年毅然决然离开邵氏,随后又一马当先北上。也正是他从不安于现状的心态,成就了现在的尔冬升。
尔冬升片场vlog截图
对于主旋律电影而言,导演能力是重中之重,做好本职工作后需要思考更多的东西,尔冬升便在《海的尽头是草原》中尝试出了新方向。技术方面得到保障后,在如何拍好主旋律这一话题上有了更多时间思考。相比从《横空出世》到《长津湖》利用恢弘的大场面调度激起观众家国情怀的技巧,《海的尽头是草原》尝试往“小”拍,虽然影片地域跨度从上海到内蒙,时间跨度从50年代到今天,但影片的重点是人与人最质朴的情感,也是更具有普世价值的一面。
这得益于我们在上文中提到的尔冬升在现实题材长时间的磨砺,只会卖惨的现实题材电影难以俘获观众的心,只有真正从人物出发才能激起关注,作为背景的现实自然而然便留在了观众心里,这也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带给我们的一个重要思考,虚构电影不是纪录片,余光里的悲惨现实能在虚焦中变为焦点,需要人物情感的真挚表达来牵引。
《海的尽头是草原》也是同样,“三千孤儿入内蒙”的背景或许只在影片开头有提及,但在杜思珩的执念中,在那个跛脚小朋友的走姿中,远方的苦难从未消失,尔冬升用一个个不起眼的小细节不断提及。而民族团结的精神,尔冬升通过人物的连接来推动。蒙古族家庭的父母、哥哥与杜思珩形成了一个不断打破重建的关系网,在各种事件的助推下,亲情关系始终在藕断丝连中和平维系。直到哥哥的死亡,打破了平衡结构,让他们终于聚合,从关系网变成了坚不可摧的点,民族团结的理念也就此达到了顶峰。
《海的尽头是草原》剧照
无独有偶,本届北影节还有一部《回西藏》可以与《海的尽头是草原》对比思考,同是聚焦草原的主旋律,同样将目光朝向人物情感,这两部影片或许能成为如今主旋律电影新范式。在很多主旋律电影中,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电影,我们总能看到主角或多或少带有援助的心态进入一个不熟悉的文明,与其产生联系。对于处于主导一方的观众来说自然顺理成章,但对于另一方来说多少心里不是滋味。但《海的尽头是草原》和《回西藏》都让我们看到了属于少数一方的声音,援助的关系其实可以是双向的,而情感交流也可以不通过催泪大场面和台词提供,内敛的情感能汇聚的情感力量或许更强,这也是全世界都能读懂的语言。以更小更个人的情感为依托,或许才能表达出更大更普世的主旋律精神。
-FIN-
深 焦 往 期 内 容